水火箭冲天记:解锁反冲力的科学密码
2025年7月2日上午,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乐贝儿幼儿园的操场上,一群孩子们仰着小脸,目光紧紧追随着一道划破晴空的“火箭”。 “三、二、一,发射!”随着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遗”路童行暑期实践团成员资源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4级1班刘奕宁的口令,一支自制水火箭“咻”地腾空而起,尾部喷射出细密水雾,在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中直冲云霄。
01 航天梦想的启蒙课堂
在简易却充满童趣的“航天课堂”上,“遗”路童行实践团队长,资源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4级1班周为锟化身为科普老师,通过充满感染力的提问开启了孩子们的航天启蒙之旅。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发射过哪些火箭吗?”他手持彩绘火箭模型,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工程,用童言童语讲述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当介绍水火箭原理时,他蹲下身,举起一个改装过的饮料瓶:“瓶里装上水,打进去空气——就像吹气球一样。空气想往外冲,就把瓶子‘推’上天啦!” 他用生动的比喻诠释了牛顿第三定律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抽象概念,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聆听。
02 巧手创造“飞天神器”
理论讲解层层深入,为实践环节做好了充分铺垫。当实践环节正式开始时,现成氛围即刻被点燃。团队成员们将提前准备好的废弃塑料瓶、硬卡纸、橡胶塞等材料分发给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用彩笔在瓶身上绘制星星、宇航员和国旗等图案,稚嫩的笔触勾勒出对宇宙的想象。“我画的是中国火箭!”一个男孩高举贴满亮片的瓶子喊道。
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强调环保理念:
“这些‘火箭’都是用废弃塑料瓶做的,科学实验不一定需要昂贵器材。”
“裁瓶套接、胶带固形、切板制翼”——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将日常废弃物变身飞天装置,同时环保意识也在悄然扎根。
03 发射场上的科学狂欢
操场瞬间变身为“发射基地”。资源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4级刘奕宁带领孩子们分组操作,完成注水、密封、加压等关键步骤。当团队成员周为锟将水火箭倒置安装在发射架上,孩子们纷纷踮起脚尖,目不转睛地盯着即将升空的“火箭”。“加压时!注意看气压表!”刘奕宁一边操作打气筒,一边讲解安全要点。随着气压升高,橡胶塞“砰”地弹开——水柱喷涌而出的反作用力瞬间将火箭推向高空,划出优美弧线。每一次发射都引发阵阵惊叹,孩子们蹦跳着追逐落地的“火箭”,争相成为下一个“发射指挥官”。
04 在童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这场融合环保理念与航天科普的活动,是安庆师大“遗”路童行三下乡团队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团队成员将废弃材料转化为科学教具,让深奥的物理原理在游戏中具象化。通过亲手发射水火箭,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离生活并不遥远”。旅游管理专业2024级1班周为鲲在活动后感慨:“也许今天这颗被点燃的好奇心,将来便能绽放成长为真正的航天梦想。” 宁园长观察到,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仍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让火箭飞得更高”,孩子们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持续发酵。
05 延伸成长的“科普桥梁”
此次科普行动延续了高校学子将科技教育送入基层的传统。安庆师范大学多个学院长期联合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而“遗”路童行团队创新性地选择幼儿园阶段作为科学启蒙起点,填补了低龄儿童的科普实践空白。我们的团队指导老师陶云和朱芳表示:“看到孩子们亲手制作水火箭并成功发射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由衷地感到开心。这次活动不仅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三下乡实践活动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的科普活动,我们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励他们勇敢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带来更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 未来团队计划开发更丰富的阶梯式课程,让水火箭等趣味实验成为乡村儿童接触科学的“第一座桥梁”。
撰稿:刘奕宁
摄影:周为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