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奉献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以青春之名,护航发展使命。白塔畈镇凉井村“光慈”青年志愿服务队,怀揣赤诚奉献之心,积极投身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奏响激昂动人的“三部曲”。
创新招募聚合力,青春力量“归巢”赋能。“没想到放假回家还能找到这么有意义的事做,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能为村里出份力,感觉特别充实!”刚加入“光慈”青年志愿服务队的返乡大学生,在参与完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后难掩兴奋。在白塔畈镇凉井村,这支以本土著名作家蒋光慈命名的志愿服务队,正成为激活乡村文明实践的“青春引擎”。
为破解乡村志愿服务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的难题,凉井村创新思路,把目光投向返乡大学生群体。通过前期摸排建立“返乡学子信息库”,精准掌握20余名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返乡时间;利用暑假召开“情系家乡·青春献策”座谈会,邀请村里的老党员、乡贤讲述蒋光慈先生爱国爱民的事迹,激发青年学子的家乡情怀;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发布志愿服务招募令,明确服务内容与实践收获。一系列“走心”举措,让“服务家乡”从号召变成了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服务队吸纳了涵盖师范、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8名志愿者,构建起一支“专业互补、梯队合理”的青春队伍。
精准服务接地气,文明实践“落地”生花。“大爷,您看这张宣传单,上面说的医保新政策,经过逐级转诊后,住院报销比例又提高了!”“光慈”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用当地方言给老人们讲解政策。服务队成立以来,始终以“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为准则,让文明实践活动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针对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难题,志愿者们化身“政策翻译官”,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拆解成“稻田间的党课”“灶台边的宣讲”,用“土话”讲清“大道理”,累计开展宣讲20余场,覆盖村民500余人次。聚焦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开设“光慈课堂”,每天安排2名志愿者入户辅导语文、数学等功课,还开设绘画、手工、红色故事分享等特色课程,今年暑假已服务留守儿童16人次,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收获知识与快乐,让文明实践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长效机制促常态,青春担当“扎根”乡村。“我们不仅要让大学生‘假期来’,更要让他们‘常惦念、愿回来’。”可持续发展是凉井村“光慈”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关键。为避免志愿服务“一阵风”,凉井村建立了“双轨制”长效机制:假期制定“服务清单”,根据村民需求与学生专业匹配任务,确保服务精准有效;平时通过线上微信群保持联系,邀请志愿者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让他们即使在外求学也能参与家乡建设。
同时设立“光慈之星”评选,将服务时长、群众评价纳入考核,优秀志愿者可通过参与乡风文明评选活动优先纳入“红榜”予以积分奖励。这些举措让志愿服务有了“获得感”,也让“光慈精神”有了传承的土壤。
从“一时服务”到“长久陪伴”,从“个人参与”到“群体带动”,凉井村“光慈”青年志愿服务队,正以青春之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舞台上续写着动人乐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袁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