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世根)2025年7月4号上午,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赴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暑期社会实践团的6位研究生同学在学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来到了美丽的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 ,准备开展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
(图为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三下乡实践队抵达春秋乡 陈世根 供图)
纪念馆内,一场“沉浸式课堂”正在展开。左侧展柜里,陈列着一本泛黄的《战地日记》,纸页边缘卷着毛边,墨迹却依然清晰;右侧墙上,一组黑白照片记录着战士们帮老乡修房屋、教识字的场景。“这本日记是当年卫生员的随身物品,里面记着给村民治疟疾的偏方,还有‘今天给张大娘家的小孙子喂了半块糖’这样的小事。”讲解员王老师拿起一本复刻版的日记,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很多人觉得历史是‘大事件’,但其实它是无数个‘小温暖’堆起来的。”
(图为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阐述新四军红色事迹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穿过纪念馆的历史展区,实践队来到一间摆满模型的会议室。正中央的大型沙盘上,起伏的丘陵地貌被绿色植被覆盖,蜿蜒的小路将村庄、农田和新建的文化广场串联起来。立式指示牌上清晰地标注着“特色种植区”“红色旅游线”“生态养殖基地”等字样。“这是我们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的未来发展沙盘。”讲解员老师介绍道,“当年第四支队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如今我们要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王老师笑着点头:“当年战士们用智慧打破封锁,如今你们要用专业知识打破‘信息差’和‘技术差’。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图为实践团聚精会神观摩乡村振兴规划沙盘,与讲解员探讨传统与现代融合路径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图为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实践队在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前合影 陈世根 供图)
安徽农业大学实践队员走进文翁纪念馆,在千年教化圣地展开了一场深度文化寻访。队员们驻足于古朴展陈前,凝视画像,细读碑文,手中的笔记本记得一丝不苟。文翁"敢为人先、兴学教化"的开拓精神穿越时空,在年轻学子心中激起强烈回响。这位西汉循吏首创官学、化育蜀地的壮举,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触摸到教育伟力与乡土情怀。
"文翁兴学精神是中华教育史上的丰碑,"队员们在交流中感慨,"作为农科学子,我们更应传承这份初心,以知识反哺乡村,让兴学重教、崇德尚贤的薪火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焕发新光!" 千年弦歌不绝,青春使命在肩,安农人正以行动接续这份穿越古今的文化担当。
(图为安徽农业大学实践队员认真观摩文翁纪念馆展柜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文翁纪念馆前留影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7月4日下午,实践团王王光应老师等与村民王大娘一同填写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调查问卷,王大娘时有对有些问卷的问题不解,实践队同学们和老师也都耐心详细解惑,王大娘眯起眼笑:“你们这些娃娃,办事比我家小子还上心。”
实践队成员马言樾采访了一位刚退伍返乡的村民小哥,他一边填写问卷一边感叹家乡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上次休假回来的时候回村交通困难,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就通了城乡公交车,每20分钟就有一班车,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县城里面了。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文冲村村民一同填写问卷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文冲村退役小哥一同填写问卷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在实践队入户调研的时候,偶遇村民陈大爷,他说钻头坏了,从网上买了新的准备更换下,但是自己看了半天说明书都看不懂,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走了两里路特地赶过来请我们帮忙,实践队马言樾和高杰敏同学爽快答应,直言大爷找对了人。“修好了!”随着一声欢呼,陈大爷拍着大腿笑:“娃娃们,比我们村那修家电的老张头还利索!”维修结束时,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队员们收拾工具,发现桌角不知何时多了几个煮玉米,是陈大爷硬塞的,还冒着热气。大爷挠着头说,“你们修的不只是设备,是咱村的日子。”
(图为实践队员在户外为村民维修设备 安徽农业大学 陈世根 供图)
七月的风掠过文冲村的稻田,掀起了属于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篇章。7月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几十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不同校服的颜色在绿茵地上交织——安中医的浅蓝象征本草纲目的智慧,安农大的墨绿承载沃土耕耘的担当,安师大的纯白寓意知识传递的纯粹。带着各自的“独家装备”与赤子之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学校的“三下乡奇妙会师”。当三面旗帜在晚霞中并肩而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交响曲,正式在皖南山村奏响。
(图为安农大、安师大、安中医全体合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