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浸润童心,巧手裁出文化情
2025年7月5日,“青·敬敷”资源环境学院“遗”路童行·志愿亳州实践团深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乐贝儿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寓教于乐的非遗剪纸课程,本次课程的主讲是资源环境学院旅游管理2024级1班朱珠,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张子豪和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韩志运。不少儿童手持彩纸与剪刀,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专注创作,通过折、画、剪的实践体验,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1.走进非遗文化,认识中国剪纸。
活动伊始,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遗”路童行三下乡团队成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张子豪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指尖上的非遗——中国剪纸》短视频,带领孩子们开启中国剪纸文化探索之旅。视频中,非遗传承人灵巧地翻转剪刀,将普通红纸幻化成灵动的生肖动物、吉祥纹样和喜庆窗花,直观展现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独特技艺。画面里,五彩斑斓的陕西窗花、精巧细腻的浙江细纹刻纸依次呈现,孩子们目不转睛,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随后,他又介绍到“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创作的艺术,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追溯剪纸源流,细品剪纸分类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韩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剪纸的千年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皮革镂刻的雏形,到汉代造纸术催生剪纸艺术的兴起;从唐代剪纸用于婚嫁装饰,到明清时期融入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4级1班朱珠拿出精心准备的剪纸实物,开启“实物探秘”环节。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剪纸的分类和用途。
3.思考剪纸意义,解码东方美学的精神图谱
在“思考剪纸意义”环节,实践团成员们以春节贴窗花、婚礼用喜花为例,引导孩子们发现剪纸背后的情感寄托。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4.执剪绘童真,裁云乘非遗
在动手操作环节,实践团成员们给儿童分发剪刀和卡纸,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张子豪现场示范基础技巧:“先对折纸张,再画出喜欢的图案,剪的时候像小火车沿着线条慢慢走……”,团队成员分组指导,手把手纠正握剪姿势、辅助勾勒轮廓。尽管孩子们手法略显生疏,但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
资源环境学院陶云和朱芳老师表示:“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剪出的是千年非遗的脉络,传递的是文化传承的温度。看到‘遗’路童行实践团的同学们以专业与热情架起非遗与童心的桥梁,我们倍感欣慰。希望你们继续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服务社会的课堂中书写青春答卷,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也愿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成为你们成长路上最美的剪影!”
本次非遗剪纸课程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艺术的兴趣。安庆师范大学“遗”路童行暑期实践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知识与欢乐,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撰稿:韩志运,张颖
摄影:周为锟,刘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