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印记】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首站走进临涣文昌宫,探寻“小推车”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记
7月1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车轮印记—青年实践团”,以“追寻‘小推车’红色基因”为核心目标,奔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亲处实境、亲临实地、亲闻实事,体悟“小推车”红色文化蕴含的“人民的胜利”精神内核,赓续永不褪色的革命血脉。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镇文昌宫曾是淮海战役的指挥中枢,进入院落,实践团成员便被迎面肃立于庭院中央的总前委雕塑所吸引,成员们凝神仰望,深切缅怀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
在指导教师王超的带领下,团队将史料展区转化为“移动课堂”,成员们分组协作,系统梳理淮海战役背景脉络,重点聚焦“小推车”背后的人民力量。王超老师结合展板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引导成员深入剖析“人民的胜利”这一精神内核。成员们认真记录、热烈讨论,将书本知识与现场感悟深度融合。
在“小推车”专题展厅,队员们化身“青年红色讲解员”,精心准备讲解词,自制辅助展板/手册,面向络绎不绝的游客(包括多家企事业单位代表及英烈后代)生动讲述支前民工推车运粮、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为了更好宣传“小推车”红色文化,队员们还在文昌宫开展了“宣讲红色故事”的活动,面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故事团队。此外,团队还进行了现场调研活动,根据先前设计好的访谈提纲,随机采访不同年龄、职业的游客,认真倾听他们对“小推车”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时代价值的解读。恰逢重要节日,现场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仅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更有多位参战英烈与支前模范的后代。这些宝贵的一手口述资料,为深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也帮助团队更立体地把握红色精神的传承现状。
实践结束后,团队师生围坐一堂,进行复盘总结。大家深刻领悟到“小推车”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宝贵财富,是坚如磐石的军民鱼水深情,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作风,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胜法宝。成员们一致表示,要将这份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自觉践行“小推车”红色文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更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致力于将这份“永不熄灭的红色薪火”带回校园、带入社区,通过宣讲、展览等多种形式,讲好淮海战役的故事,讲好“小推车”的故事,让伟大的革命传统在青年一代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文:胡礼珍、胡美玲 / 图:韩莹莹 / 指导教师:王超、原康 / 审核:赵娟 / 审校:曹婵婵 / 终审:李曼曼)